•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男性危机”再引热议,刻板追求阳刚已经不合时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31 11:53:48   浏览次数:1155  发布人:7d10****  IP:125.64.47.***  评论:0
    导读

    男性的阳刚之气,又一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1月28日,对于全国政协委员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回复“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来自央视的评论,令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

    男性的阳刚之气,又一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1月28日,对于全国政协委员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回复“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来自央视的评论,令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在央视官方微博下,150万网友为这段评论点赞,“放下性别刻板印象,正视每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愿每个性别被平等对待,不要任何语言和行动上的歧视”等网友评论,则得到广泛认同。

    “娘化现象”“中性趋势”“重塑阳刚之气”,从来都不是新鲜话题。在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的著作《男性的衰落》中,他就以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的性别构建,真诚地讨论男权社会给男性群体带来的压力。这本书在英国掀起了关于男子气概的对话和讨论,并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

    格雷森·佩里在书中指出:“越是贫穷、不发达、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的社会,越需要革新他们对男子气概的定义,使之与其时代相匹配,因为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受到的阻力,极可能就来自它们的男子气概。”

    “娘化”危机,男人被摧毁?

    去年12月,26岁的英国男歌手哈里·斯泰尔斯登上了美版《VOGUE》封面,这是该杂志创刊128年来首次以男性做封面。

    围绕去性别化的概念,哈里以各种裙装出镜,却引来舆论的讨伐,“男人的阳刚气都去哪了?社会就是因为你们才败落的。”

    黑人女作家坎迪斯·欧文斯在网络上抨击,“如果没有强壮的男人,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生存下去,把阳刚气的男人带回来吧。”

    在这场舆论大战中,支持者提出,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就穿着裙子,上世纪70年代“华丽摇滚”盛行,朋克音乐教父伊基·波普、摇滚巨星大卫·鲍伊都以女性化形象引领过时尚,“都21世纪了,还有人的思想会如此狭隘,太可悲。”但反对者则坚持,让男人穿裙子就是试图妖魔化和摧毁阳刚的男人。

    “娘化现象”早就在中国被热烈讨论。自“韩流”席卷以来,小鲜肉逐渐革新中国娱乐圈的审美。鹿晗、蔡徐坤等流量明星无不是五官俊美、妆容精致,加上白皙皮肤和瘦削身材,营造柔美少年感。纵观近年的选秀舞台,男孩也经常化浓妆、戴美瞳,以干净、文弱或妖娆的形象登台,早已打破过去对男性角色的传统认定。

    一份来自95后时尚消费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20%以上的95后男生都逐渐开始接受化妆,他们使用面膜、防晒霜、BB霜,甚至文眉、化眼妆。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她经济”崛起,女性对男色的消费直接导致性别特征模糊的审美成为流行趋势。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王伟滨十年前去首尔参加学术会议时,听到几位西方教授谈论正盛行于韩国的“花样美男”,几年后,这种审美就在中国风靡。

    王伟滨认为,“花样美男”并非亚洲独有,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女性化的男人与古希腊罗马时期肌肉发达的男性形象就截然不同。在达·芬奇、提香、拉斐尔等大师的画作里,随处可见温婉细腻的男性形象。

    科学科普博主“三思逍遥”撰文称,男性阳刚之气在中国出现的历史不过百年,“在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思想中,理想男性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文弱书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智者,从来不是赳赳武夫。”直至蔡锷、梁启超等知识精英在国家“千年大变局”时,才引入这个西化概念,并大力倡导,以军事化的体育训练为手段,重塑中国男性的身体、气质及民族品格。

    王伟滨认为,性别角色本就是个‘“社会建构概念”,而不是生物学概念,因此,自然不会一成不变,“当社会地位不再主要依靠‘蛮力’来获得,当发达的大脑比发达的肌肉更显有效,‘美男子’的形象和地位也在渐渐改变。”

    失控的男子气概

    在《男性的衰落》中,格雷森·佩里给出一组数据,英国45岁以下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全球范围内,男性自杀率是女性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格雷森·佩里认为,说起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都是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

    英国人类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其经典著作《学做工》中,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些工人子弟并非智力不够或不努力才选择继续在底层工作,而是他们相信,“体力的行事方式就是一种男子汉的方式,智力的方式则是女性化的”。他们否认读书的价值,藐视学校,认为那些做高薪脑力工作的人是“娘娘腔”。这些“坏孩子”把自己设想为具有男性气概、具有反抗意识的群体。最终,他们丧失了从事中产阶级工作的资格,在底层社会角色中完成自我诅咒。

    格雷森·佩里发现,全球诸多问题都源于失控的男子气概,放眼全球,过时的男子气概到处引发犯罪,挑起战争,限制女性发展,唆使男人搞垮经济,“一场有关时尚潮流或谁负责洗碗的对话,可以迅速升级为关乎强奸、战争、恐怖主义、宗教压迫甚至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等的各式各样的辩论。”他想传达一个信息:男子气概背后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性别气质”等刻板印象,会随着社会男女权利平等的到来而不断变化,直至衰落。

    “三思逍遥”写道:“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其实就是一次均值回归。男人不是天生的钢铁,但在某个社会阶段,需要你成为一块钢一块铁,而这样的环境压力一旦消失,人们自然会开始反抗,并回到自然状态中,至于当秋千回摆时会不会摆过头,这大概是难以避免的。”

    王伟滨撰文称,文明社会不应硬性规定哪种形象才是“合适的”性别形象,审美的多元化,恰说明一个社会的健康性。当下“女性化”男性形象太过盛行,做些矫正,也还有些必要,“与其谈论外貌,不如关注实质。男子气自有其积极进取、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一面,但中性化,甚至阴柔些,那种包容、低调、温和的处事态度,也有其积极意义。不偏重一方,才是正理。”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教育部增强孩子的体能训练是一件好事,但要警惕“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法对那些性格安静内向、不擅长体育、甚至身材矮小的男孩造成歧视,“阳刚是我们对男性刻板印象的怀念,今天的社会已经朝着协作化、精细化的现代分工发展,刻板的阳刚已经不合时宜。”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d1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