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者按:
为更好发挥最近一批受到表彰的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的示范引领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推出“全国模范法院、全国模范法官风采录”栏目,全面展现模范法院、法官的亮点工作和闪光事迹,为进一步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提供有益经验。敬请关注!
法院简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0年12月20日,江苏省崇明县人民法院成立,1958年改隶上海。2016年,崇明撤县设区。2017年1月14日,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正式挂牌,现有内设机构11个,并在全区三岛设立5个人民法庭。近年来,崇明区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以生态司法为牵引,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20年、2022年连续两届获评“全国优秀法院”,2022年被命名为首批“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2023年获评国家“节约型机关”,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法院”。
大江东流,江声浩荡。在万里长江入海口,这里是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美誉的上海崇明,不仅是上海这座超大都市的“生态留白”,也是上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如何守护好这方绿色,发挥好司法职能作用?如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添动力?如何拥抱改革之势,推动法院工作提质增效?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立足岛情区情,积极为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2024年底,崇明区法院收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模范法院”,这是连续两届获评“全国优秀法院”后取得的又一殊荣。
特色审判“把脉”,开出发展“良方”
“这些大豆长势都挺好的,中间的那些都快成熟了。看样子,这块土地修复得差不多了。”在“回头看”的现场,案件的承办法官、崇明区法院陈家镇人民法庭庭长黄菲菲对身边的检察官、属地政府工作人员说道。
事情还要从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说起,某果蔬专业合作社承租了养殖鱼塘后,吴某某、张某某承接了鱼塘填埋、改建工程。为图方便,吴某某、张某某商量后直接在附近的永久基本农田里挖土填塘,又将杂填土直接倾倒在坑内及周边土地上,土地种植条件遭到严重破坏。
崇明区法院经审理,依法对刑事部分先行作出判决,判处吴某某、张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案件的审理是一方面,生态修复一刻也不能等。我们积极和涉案人员进行沟通,督促其开展土壤复垦。”黄菲菲说道。
为同步推进案件审理和治理,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通过法院主持达成调解协议。“协议确认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吴某某、张某某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及鉴定费用,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土壤生态修复,且需评审验收合格,如没能完成修复,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费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崇明区法院牵头检察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属地政府进行现场查看。
签订协议的4个月后,黄菲菲和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以及属地政府工作人员前往涉案地块现场查看,土地上已依季节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长势良好。根据第三方评估公司评定,确认涉案地块生态修复工作已达标。
作为土生土长的崇明人,黄菲菲坦言,自己亲历着崇明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希望通过审理的环资案件和普法宣传,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尽一份力量,为这里的蓝天、碧水、净土尽一份责任。”
自2001年开启生态岛建设以来,崇明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持续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作为上海首家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的法院,崇明区法院逐步构建以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基础,各部门参与、全领域推进的生态司法大格局。为了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崇明区法院连续八年召开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司法研讨会,入选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活动。此外,以专业审判支撑、协同治理保障、理论研讨赋能为内核的“生态司法点亮美丽瀛洲”审判文化获评“上海法院十大文化品牌”。
推动环境资源案件从审理到治理,崇明区法院努力实现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近三年,崇明区法院审理的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等环资刑事案件数下降近八成。崇明区法院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设立的上海市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中华鲟梦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暨环境资源巡回审判点,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十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示范基地”。
构筑司法“枫景”,融入治理“矩阵”
“这里是我们的调解工作室,平时主要由我院退休法官,也是我院特邀调解员范宜章来负责主持的。”崇明区法院庙镇人民法庭庭长庞芸向前来视察“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的30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崇明区人大代表介绍道。
为了让代表委员们对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当天,范宜章在现场主持了一件分家析产、法定继承案件的调解,案涉房屋由父母及两姐弟作为立基人口共同申请建造,因父亲过世,弟弟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家析产,并继承房屋。通过释法明理,姐弟俩考虑到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同意案涉房屋归弟弟所有,但要求母亲在有生之年继续居住房屋,至此姐弟之间的矛盾解开了。
“通过调解让心结解开,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这也是引入调解工作室的初衷,更是为了墙上的这句‘冤家宜解不宜结,约法三章促和谐’。”庞芸说道。
在之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义民对此颇为赞同,他建议:“人民法院要积极挖掘调解资源,丰富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的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区,60万人就分布在这1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怎样让司法资源下沉到最基层?这是崇明区法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崇明区法院不仅实现人民法庭在本岛东、中、西部及长兴、横沙两岛全覆盖,还构建起“村居—乡镇—法庭—院本部”四级诉调对接机制。此外,为进一步延伸“触角”,在每个村居安排一名法官提供对接服务,围绕上门服务、法治宣传、指导调解等功能,创新建立“中央厨房+连锁网点”的服务机制和“定制‘菜单’、基层‘下单’、统一‘派单’”的工作模式,积极融入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相关工作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崇明区法院干警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方言版普法小品走进村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崇明区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参与一场生态司法“围坐话法”活动。
有案办案、无案说法。崇明区法院创新运用方言普法、法治小品、围坐话法、视频普法等方式,突出“沉浸式普法、互动性体验”,为老百姓送上地道的“普法大餐”。其中,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今朝话点法”方言普法视频,获评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优秀法治文化作品。
拥抱改革“浪潮”,提升审判“效能”
“一分钱也没有,来要账的人很多,不差这一个。”被执行人一副“躺平”的消极态度。
申请执行人是一家钢材供货商,与被执行人达成了货物买卖合同后,如期提供了价值449万余元的钢材,但被执行人就货款支付一拖再拖。
就在执行干警张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上海法院办案系统新嵌入了“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提示预警(胜诉债权)”应用场景,能够以被执行人主体身份为核心数据,抓取被执行人在其他案件作为原告或申请执行人的已结案件信息,从而筛选出被执行人在另案中的疑似胜诉债权线索。
于是张正重新整理思路,借助这个新上线的应用场景,发现被执行人在其他法院作为原告与第三方被告达成调解,并通过一个“神秘”的账户代收调解款项280余万元,电子卷宗中有代收调解款委托书、银行转账业务凭证等材料。
“经过一一比对、甄别,心中的猜测变成了事实,被执行人因涉及多起执行案件,公司账户被多次冻结,为了工程款走账方便,铤而走险,做出‘体外循环’规避执行的操作。”张正说道。
数字法院这双“火眼金睛”,让被执行人的谎言“现出原形”,不仅将涉案款项449万余元全部支付到位,还推动另7件类似纠纷通过金钱给付、以房抵债等方案妥善解决。
自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拉开了数字法院建设的帷幕,把数字改革作为推动法院工作现代化的动力引擎,从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数助政务五个方面探索建设,做深以数字化赋能“公正与效率”。
崇明区法院乘着这个东风,积极拥抱数字改革,全力研发应用场景,不断释放审判生产力。其中,涉以票据民间贴现为业案件甄别预警等3个应用场景获评上海数字法院优秀应用场景。崇明区法院还在全市法院探索建立首个生态司法协同智慧平台,促进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同互助、生态共治,最大限度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力量。同时积极探索上线“瀛在无讼”e治理平台,不断赋能司法服务大局工作。
此外,崇明区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狠抓审判管理,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上下功夫。在全院构建起院、庭两级繁简分层分流体系,针对业务部门人员结构,科学测算办案任务数。同时,通过制定案件阅核细则、组建法官自主管理委员会、完善民事条线适法统一机制等,不断压实司法责任制,以多元化、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推动审判质效整体提升。
厚植文化“沃土”,激发队伍“动能”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一走进崇明区法院,抬眼的文化墙上便能看到一个大大的法的古体字“灋”,其中的“廌”又称獬豸,触不直者而“去”之,是代表公平正义的神兽。这便是崇明区法院“廌去”文化品牌的由来,且音同“志趣”,此赋以立公平正义之志,培崇法笃行之趣。与此同时,崇明区法院通过打造廌去文化空间、研学沙龙、廌小鹭卡通形象,进行“廌去”品牌商标并注册,不断丰富文化品牌矩阵。
队伍建设,关键在人。近年来,为扎实推进队伍现代化,崇明区法院依托“廌去”文化品牌搭建“廌去人才”战略,结合人才队伍实际,针对干警入院不同时期、不同需求,有序推进“蓄力”“成长”“展望”梯次人才培养计划,健全青年干警下法庭、下基层机制,多措并举为干警成长搭台子、扶梯子、扩路子。初心铸魂、匠心铸梦、臻心铸爱,崇明区法院围绕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的三“心”工程,还入选上海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就在今年2月底,针对法院“新兵”开展的“蓄力计划”开展第四次集中活动,由学员们进行自主分享研究课题。
在听完“蓄力计划”成员的分享后,来自横沙人民法庭的法官王彪十分感慨。
横沙法庭位于万里长江最东端的横沙岛,是上海崇明三岛中唯一一个不与陆路连通的地方,有时遇到大风大雾天气,轮渡还会停航。几年前,依托崇明区法院青年干警下法庭、下基层机制,刚入额不久的王彪被安排到这里工作,每周一坐轮渡上岛,到周五离岛,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日复一日锻炼本领。
“通过在横沙驻岛办公,我真正体会到了肩负的使命,用司法守护这座小岛,打破交通的梗阻,缩短与基层的距离。”王彪说,“在这里的经历和收获,是宝贵的财富。”
经过多部门、多岗位锻炼,2024年初,王彪再次回到横沙法庭担任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这座上海规模最小的人民法庭,继续书写着司法为民的故事。
崇明区法院紧扣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树立“实绩说话、实干开路”选人用人导向,探索全周期、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使优秀人才、先进典型不断脱颖而出,近三年,有8人次荣获全国级荣誉。
从三尺法台上的法槌起落到一江春水旁的共赴青绿,从田间地头里的别样“枫”景到数字浪潮中的向新而行,崇明区法院始终以实干担当践行为民之责,以敢做善为筑牢公正之基,奋力书写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时代答卷。
守正创新建新功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院长 谢闻波
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崇明区法院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对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激励和鞭策。肩扛千钧之任,心怀赤诚初心。崇明区法院将以荣获“全国模范法院”为新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围绕上海法院“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工作主线,充分发扬崇明垦拓精神,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状态,以生态司法工作为牵引,不断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继续跑出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的加速度,努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崇明绿色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支撑和服务。
采访手记
法润万物 生生不息
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长江,浩浩荡荡而来。历经千年冲积,小小的沙洲演变成祖国第三大岛——上海崇明,如今正在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
这座“世界级生态岛”上的人民法院,怎样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通过这次深入的探访,记者找到了答案。这片土壤上世代流传的垦拓精神,早已根植在崇明区法院每一名干警心中,落实到每一个司法案件里,鼓舞着为民的深情、激励着正义的担当。
夏天的世界级生态岛,到处都是生机盎然。正如每一名崇明区法院干警,他们始终以“拼”的思想意识、“干”的精神状态、“韧”的工作劲头,在三尺法台、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法治的尺度,一步一步,在这方土地上唱响司法护绿的旋律,写下司法为民掷地有声的注脚。
涓涓细流,终成江海;法润万物,生生不息。这里是长江尽头,但是这座生态岛上生动的司法实践永无止境。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张巧雨 | 通讯员:何瑞鹏
责任编辑:屠少萌 | 联系电话:(010)67550734 | 电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平钰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