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深蓝2号”是目前中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
“深蓝2号”故事的主角,是被称作“耕海牧洋人”的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多年来,董双林研发黄海冷水团三文鱼绿色养殖技术,潜心耕牧海上粮仓。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深蓝2号”是目前中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进一步保证了国产三文鱼的市场供应。
三文鱼是大型鲑鳟鱼类的统称,生长在高纬度寒冷水域,极具经济价值。作为冷水性鱼类,三文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5℃到18℃,如果温度超过20℃就不长了,甚至可能得病死亡。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在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试养三文鱼,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海洋温度比较高,夏天即使在我国北部海域,海洋表层水温也超过20℃。
扭转这一局面的是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
董双林教授在“深蓝1号”网箱收鱼现场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黄海冷水团也能养殖三文鱼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渔民深知黄海底下一定有凉水,虽然黄海夏天表层温度比较高,但用底层拖网捕鱼时却可以捕到冷水鱼,比如鳕鱼。
后来物理海洋学家证明我国黄海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面积13万平方公里,接近山东省的陆域面积,为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夏季底层水温低,南部冷水团西侧边界距日照海岸线最近距离约40海里。
如何用好这样大的冷水资源呢?2012年开始,水产养殖专家董双林和团队走上深远海养殖科研攻关之路,他有个夙愿:在我国的海里规模化养殖三文鱼。
董双林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申报了“一种原位利用黄海冷水团低温海水养殖冷水鱼类的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为化解难题增添了希望。
2015年,董双林带领研发团队,在合作企业倾力支持下,开始实施(沂蒙)山(黄)海接力的“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并建设了陆基苗种培育基地;2016年,培育成功第一批三文鱼苗种,并完成从淡水转入海水的驯化;2017年,我国第一艘养殖工船改造完成,成功验证了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可行性。
解决工程平台问题
证实了养殖模式、苗种并证明养殖可行性只是描绘蓝图的“前几笔”,解决“养殖工船—网箱养殖一体化”工程平台问题,才能使理想最终照进现实。
2018年5月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周长180米、高34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多方的深远海养殖重器——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下水,并完成了工船—网箱一体化平台养殖技术路线验证。
2019年12月24日,黄海冷水团养殖试验成功并通过专家验收。养殖鲑鱼成活率、规格、肉质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这标志着黄海冷水团深远海鲑鳟鱼养殖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2020年9月,黄海冷水团鲑鳟鱼绿色养殖技术完成中试进入产业示范阶段。
这些年来,董双林和团队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实现了温暖海域冷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性突破。
2021年6月21日,浩瀚的黄海上,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宛如一把倒挂的伞,伞柄“唰”地冲出水面,张开8根“伞”骨,将网箱从大海深处拉起。
养殖工船早已在附近游弋等候,工人见状立即用管道与网箱连接——首批国产深远海养殖三文鱼开始收鱼了。
蓝色的大海上,15万条青黑色鱼影穿梭,从黄色的“深蓝1号”到白色的工船……这场景,只看视频也足以让观者震撼。
智能化的养殖,现代化的物流加工,让三文鱼从网箱到青岛市民餐桌仅需12小时,36小时即可到达全国百姓家。
深蓝1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时隔一年,同样的大丰收场景再次在黄海上演。2022年6月7日,伴随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三文鱼被捕获,正式宣告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在青岛取得成功,也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了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并构建了科学化、系统化试验区管理体系,正不断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董双林倍感欣慰,谈及三文鱼产业发展的前景,他说:只要水温适宜,每年“深蓝1号”网箱预计可收获近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约1500吨。
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具有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等经济优势。
“深蓝2号”可养殖上百万尾三文鱼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网箱总高度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通过搭载自动投喂系统、水文水质气象测量系统、水下成像系统、水下补光系统及生物量监测系统等智慧化养殖设备,可实现陆海联动,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功能。
“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作为“深蓝1号”的升级版,“深蓝2号”的容量是“深蓝1号”的3倍,可养殖上百万尾三文鱼,以进一步保证市场供应。
“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可以称为世界水产养殖史上的创举,是温暖海域规模化周年养殖鲑鳟鱼类的首次尝试。”年逾六旬的董双林还在开发着新的冷水鱼养殖技术,潜心耕牧海上粮仓。
参考资料:
[1]耕海牧洋人——记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7-04(005).
[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藏粮于海”的故事[OL].新华社,2022-03-29.
[3]藏粮于海的三文鱼养殖[OL].BRTV纪实科教,2023-10-2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