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告别高价进口!三文鱼“自由”应该感谢他 | 董双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9 08:07:4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fa8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深蓝2号”是目前中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深蓝2号”故事的主角,是被称作“耕海牧洋人”的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多年来,董双林研发黄海冷水团三文鱼绿色养殖技术,潜心耕牧海上粮仓。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

    编者按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深蓝2号”是目前中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

    “深蓝2号”故事的主角,是被称作“耕海牧洋人”的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多年来,董双林研发黄海冷水团三文鱼绿色养殖技术,潜心耕牧海上粮仓。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深蓝2号”是目前中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进一步保证了国产三文鱼的市场供应。

      三文鱼是大型鲑鳟鱼类的统称,生长在高纬度寒冷水域,极具经济价值。作为冷水性鱼类,三文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5℃到18℃,如果温度超过20℃就不长了,甚至可能得病死亡。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在大连、烟台、青岛等地试养三文鱼,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海洋温度比较高,夏天即使在我国北部海域,海洋表层水温也超过20℃。

      扭转这一局面的是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


    董双林教授在“深蓝1号”网箱收鱼现场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黄海冷水团也能养殖三文鱼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渔民深知黄海底下一定有凉水,虽然黄海夏天表层温度比较高,但用底层拖网捕鱼时却可以捕到冷水鱼,比如鳕鱼。

      后来物理海洋学家证明我国黄海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面积13万平方公里,接近山东省的陆域面积,为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夏季底层水温低,南部冷水团西侧边界距日照海岸线最近距离约40海里。

      如何用好这样大的冷水资源呢?2012年开始,水产养殖专家董双林和团队走上深远海养殖科研攻关之路,他有个夙愿:在我国的海里规模化养殖三文鱼。

      董双林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申报了“一种原位利用黄海冷水团低温海水养殖冷水鱼类的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为化解难题增添了希望。

      2015年,董双林带领研发团队,在合作企业倾力支持下,开始实施(沂蒙)山(黄)海接力的“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并建设了陆基苗种培育基地;2016年,培育成功第一批三文鱼苗种,并完成从淡水转入海水的驯化;2017年,我国第一艘养殖工船改造完成,成功验证了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可行性。

    解决工程平台问题

      证实了养殖模式、苗种并证明养殖可行性只是描绘蓝图的“前几笔”,解决“养殖工船—网箱养殖一体化”工程平台问题,才能使理想最终照进现实。

      2018年5月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周长180米、高34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多方的深远海养殖重器——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下水,并完成了工船—网箱一体化平台养殖技术路线验证。

      2019年12月24日,黄海冷水团养殖试验成功并通过专家验收。养殖鲑鱼成活率、规格、肉质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这标志着黄海冷水团深远海鲑鳟鱼养殖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2020年9月,黄海冷水团鲑鳟鱼绿色养殖技术完成中试进入产业示范阶段。

      这些年来,董双林和团队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实现了温暖海域冷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性突破。

      2021年6月21日,浩瀚的黄海上,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宛如一把倒挂的伞,伞柄“唰”地冲出水面,张开8根“伞”骨,将网箱从大海深处拉起。

      养殖工船早已在附近游弋等候,工人见状立即用管道与网箱连接——首批国产深远海养殖三文鱼开始收鱼了。

      蓝色的大海上,15万条青黑色鱼影穿梭,从黄色的“深蓝1号”到白色的工船……这场景,只看视频也足以让观者震撼。

      智能化的养殖,现代化的物流加工,让三文鱼从网箱到青岛市民餐桌仅需12小时,36小时即可到达全国百姓家。


    深蓝1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时隔一年,同样的大丰收场景再次在黄海上演。2022年6月7日,伴随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三文鱼被捕获,正式宣告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在青岛取得成功,也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了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并构建了科学化、系统化试验区管理体系,正不断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董双林倍感欣慰,谈及三文鱼产业发展的前景,他说:只要水温适宜,每年“深蓝1号”网箱预计可收获近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约1500吨。

      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具有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等经济优势。

    “深蓝2号”可养殖上百万尾三文鱼

      2024年5月9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网箱总高度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通过搭载自动投喂系统、水文水质气象测量系统、水下成像系统、水下补光系统及生物量监测系统等智慧化养殖设备,可实现陆海联动,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功能。


    “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赵海磊摄

      作为“深蓝1号”的升级版,“深蓝2号”的容量是“深蓝1号”的3倍,可养殖上百万尾三文鱼,以进一步保证市场供应。

      “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可以称为世界水产养殖史上的创举,是温暖海域规模化周年养殖鲑鳟鱼类的首次尝试。”年逾六旬的董双林还在开发着新的冷水鱼养殖技术,潜心耕牧海上粮仓。

    参考资料:

    [1]耕海牧洋人——记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7-04(005).

    [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藏粮于海”的故事[OL].新华社,2022-03-29.

    [3]藏粮于海的三文鱼养殖[OL].BRTV纪实科教,2023-10-2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fa8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