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500克、10%,这三个数据背后蕴含了哪些守护生命起点的故事?“12345”代表了怎样的护理理念?“西瓜理论”和治疗头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近日举办的2025年“京津冀医疗管理优秀案例大赛”北京赛区擂台赛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以赛促学,推动医疗质量同质化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陆珊介绍,此次大赛是深化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落实上述三年行动收官之年的重要举措。
“2024年,北京市开展了首届北京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案例大赛;在2024年的基础上,我们联合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2025年京津冀医疗管理优秀案例大赛。大赛于2025年4月启动,设置‘医疗质量管理’‘改善医疗服务’‘科技创新实践’3个平行赛道。”陆珊介绍。
北京赛区共有30个案例进入擂台赛现场展示和答辩环节。陆珊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比赛,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其在展示医疗管理优秀案例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医疗质量同质化提升贡献北京力量。
质量管理,优化各环节工作流程
“‘24周’,指的是我院成功救治的新生儿中胎龄最小的。‘500克’,指的是我院成功救治的最小体重的孩子。‘10%’,指的是临床数据显示,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早产儿,这一类群体出生后并发症多、就诊难度大、死亡率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护士张倩男介绍。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的选手,她以《践行儿童友好理念,医—护—感控协同提升新生儿生存质量》为题进行演讲。
“早产儿的出生就像‘西天取经’一样,要历经诸多挑战。总的来说,他们都要经历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三大难关。这三大难关也是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三座大山。”张倩男说。
传统管理模式下,医疗、护理、感控是多线作战、各自为战,出现一个问题再去攻克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临床和护理的压力大,患儿即便能存活,其远期发育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医疗质量管理,把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起来,提前优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做到既解决患儿当下的问题,又能预测其疾病的远期发展。”张倩男表示。
小珍珠是一名出生胎龄25周的早产儿,他的妈妈历经7次怀孕,但仅有小珍珠成功降生,这类婴儿被称为“超珍贵儿”。“面对这样的高危产妇和患儿,我们首先要保证孩子能活下来,帮他渡过‘呼吸关’。”张倩男介绍,“产妇住院前,我们成立多学科诊疗团队,制定分娩与复苏的预案,进行了多次分娩前的复苏演练,评估预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娩过程中,大家高效合作、合理分工,插管、心肺复苏、给药等一气呵成,孩子离开母体之后顺利地存活了下来。”
接着要应对“感染关”。早产儿出生后,无论是用药还是营养支持,都需要通过输液泵注入细小的胳膊内。医护团队为孩子建立静脉导管,既经济又能减轻疼痛。但是,一旦发生导管感染,会增加患儿的住院时长。“我们再次启动多学科联动,制定有效的方案,对导管留置的标准、维护、使用等全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和标准化评估,并进行全员培训。”张倩男介绍。
面对最后的“营养关”,团队会为早产患儿采用“袋鼠式护理”等护理方式,即便孩子身处重症监护室,也能让亲子之间感受彼此皮肤的温度。这给宝宝更大的安全感,稳定其生命体征,也能让产妇减少分离焦虑,促进母乳分泌。患儿出院后,医生护士们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们会时刻关注患儿成长,为其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追赶式”生长。
“通过医疗质量管理,我们精准聚焦孕产妇现实关切,提供全面、人性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全方位呵护母婴健康。同时,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的健康管理,强调从怀孕到孩子两岁这一关键期内的健康干预。”张倩男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家庭建立生育的信心,为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梳理问题,提升服务质量
“作为护理工作者,守护好患者安全,就要以患者为中心,时刻关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航天中心医院肾内科护士长李克佳表示,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的选手,她和副护士长韩菁一起,以《基于赋能理论构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2345”管理模式》为题进行展示。
“肾衰竭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我们联合超声科、影像科、血管介入科、手术室、信息处等多个部门,协同建立了基于赋能管理的‘12345’血管通路管理方案。”韩菁说。
李克佳介绍,“12345”,即建立1个血管通路管理专业组;实现“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形成通路管理品牌特色”2个目标;聚焦“医生﹢护士﹢患者”3类人群,实现一体化赋能管理;给予政策、资源、信息、设备4层支持;采取通路管理全程化、通路诊疗规范化、通路监测信息化、医护赋能系统化、患者赋能反馈化的5化举措。
“在各部门的协作下,通过医疗质量管理,血透血管通路全程闭环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韩菁说。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患者满意度高达98.8%的亮眼数据,赢得在场评委和观众的点赞。“我们的秘诀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设想其来院后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进行系统梳理和细化,真心实意地为患者服务。”该中心主任许军军介绍。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组选手,她以《日间手术全链式优化管理:以流程再造驱动专科效率与患者满意度双提升》为题进行分享。
“我们常说管理,但我觉得‘管’和‘理’其实是两个方面。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年龄和职业,单纯靠管是管不过来的,要进一步梳理流程、制定规范。比如,快速康复外科中‘喝水’这件小事,我们不能控制患者喝水的行为和选择,但是我们能掌握其到院时间,当患者来到病房,我们指导他们喝一些水,这既符合麻醉前禁食禁饮的要求,又能让患者有不一样的就医体验。”许军军介绍,“此外,针对患者术后的健康教育,我们系统梳理院前、院中、院后3个阶段、14个关键节点、300余个常见的问题,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搭建了智能化问答体系,让患者关心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
科技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在“科技创新实践”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何亮亮主任医师带来耳目一新的“西瓜理论”。从事疼痛科临床诊治已经20余年,他立足临床,追求创新,深入研究治疗偏头痛、颈源性头痛等各种疼痛类疾病,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解决头痛困扰。
“把我们的头比作一个西瓜,面对头痛,要弄清是‘皮’疼还是‘瓤’疼。”何亮亮介绍,“‘瓤’疼是指头部肿瘤、头部出血、脑梗等病变引起的头痛;但如果你去医院查了头颅核磁、头颅CT等都没问题,吃药也不起作用,那就证明你的‘瓤’没问题,大概率是‘皮’疼。一颗头有两张‘皮’,前头是脸,后面是长头发的区域。脸疼的主要疼痛神经来自三叉神经,而长头发这个区域神经的疼痛主要来自颈椎。”
以此为切入点,何亮亮继续深入研究,提出“头痛分布图谱”,帮助医生和患者认识、区分和治疗不同区域头痛;针对颈源性头疼,他借助超声技术,发现了容易识别颈2背根神经节的影像,分别为“舞台灯”和“乌龟征”,两项技术让医生学习曲线更短,同时团队通过发明专利并转化为“一种带激光定位灯的穿刺针”,患者治疗更加精准、安全。自2022年5月至今,1000余例头痛患者接受了何亮亮团队创新的颈2背根神经节射频治疗,摆脱疼痛,回归正常生活。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比赛落下帷幕,最终在三个赛道中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优秀奖4件。其中各赛道前4名案例(共12件),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大赛决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特约记者 姚秀军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