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已有156年历史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是一所以西医和外科见长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不少患者奔着其先进的技术而来。作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浙大二院如何发展中医、体现中医价值,并让中医和西医紧密结合?近日,记者来到浙大二院寻找答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明确方向,精准发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表达了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他说,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要满足患者需求,从患者需求出发找到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如果抛开需求谈结合,则是‘空中楼阁’”。
王建安说,一些复杂疾病治疗周期长,西医常规治疗手段存在疗效瓶颈、药物副作用显著等问题。比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风湿类疾病,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复杂,患者治疗需求多元化。中西医结合要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突破口,最终目标是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疗效升级。这与“患者至上”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顺着这个思路,浙大二院明确中西医协同发展方向,在学科建设方面,成功获批肿瘤学、神经内科、泌尿外科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打造学科发展高地。在项目研究方面,获得心力衰竭、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淋巴瘤、癫痫4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深入探索复杂病症诊疗方案。此外,该院还聚焦心血管、肿瘤、神经、免疫、泌尿、消化六大系统,明确28个优势病种为中西医协同科研与临床诊疗的核心方向;科学规划肿瘤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4个中西医融合病房,推动理论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在泌尿外科中西医融合病区,医护人员正在用中草药为患者驱散痛苦。该病区护士长张益曼向记者一一讲解了降逆止呕贴、失眠贴、便秘贴、热庵包等中医贴剂的作用。“因二氧化碳潴留,部分做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肩膀痛的症状。我们自制了含有艾绒的热庵包,止痛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都会主动要求贴敷。”张益曼说,医院鼓励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在病区开展穴位敷贴、耳针、中医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体现护理人员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专业价值。
除了护理人员外,泌尿外科还拥有具备中西医结合治疗资质的医师。打开该科的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记者发现接诊医生会为患者作中医和西医两种诊断,用药列表中也包含中药和西药。该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兼男科主任吕伯东介绍,医生在接诊时会先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然后运用西医诊断方法和中医辨证论治明确病症,有针对性地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最后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合的药品,可直接将药品寄送到患者家中。
“对于不同疾病或者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程,中医和西医治疗各有优劣。一些西药副作用较强,选择恰当的中药代替他们,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吕伯东告诉记者,以泌尿系结石为例,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留难清除三大特点,这正是中医治疗的突破口。西医运用碎石术进行治疗,中医负责对患者身体进行调理降低复发率,这样的中西医结合路径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组建队伍,美美与共
记者在该院心血管内科遇到了一名“特殊”的医生——宋美莹。“我每周既会在心血管内科出门诊,也会在中医科出两天中医门诊。我能明显感受到患者对于中医的需求很大,不少患者都希望我开些中药帮他调理身体。”宋美莹说,她是一名“双聘医生”,主聘科室为心血管内科,副聘科室为中医科;她同时拥有中医和西医的医学背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西医临床知识,博士研究生阶段开始进行基础医学研究。
“平时工作确实会忙一些,毕竟两个科室的工作都要做好。无论是患者还是同事,都在慢慢认可我的工作,让我很有获得感。”宋美莹告诉记者,现在,心血管内科的很多护士、医生都在喝她开的中药调理身体,大家愿意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中医。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蒋峻介绍,培养“双聘医生”是浙大二院对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探索,医院出台了“双聘医生”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了“双聘医生”的人事关系归属、工作内容等。比如,主聘在西医专科的“双聘中医医师”,人事关系归属于西医专科,要参与两个科室的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且在中医科室工作时间不少于50%。
“‘双聘医生’的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像是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种子选手’——未来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骨干力量。”蒋峻说。
王建安坦言,综合医院虽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但普遍面临人才数量不够、老专家与青年人才衔接不上、高端人才欠缺等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
双聘机制是浙大二院组建和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可以深化中西医学科交叉融合,还利于青年中医医师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思维。
除了定向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浙大二院还注重从西医队伍中孵化中西医结合人才。自2023年获批“西学中”培训基地以来,该院“西学中”培训项目已累计培训超200名学员,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学员占比接近50%,形成了以高年资医师为骨干的专业化研修梯队,构建起系统化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孵化体系。
“许多西医大专家也报名参加了‘西学中’培训。”王建安告诉记者,这些西医专家之所以对中医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历来注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有着优质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因为西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优势互补能让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完善,让患者的健康多一分保障。
王建安表示,通过参加“西学中”培训,西医医生加深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和认同,医院由此构建起“临床骨干﹢学科精英”的中西医协同人才矩阵,为学科融合发展注入兼具实践经验与学术深度的智力动能。这种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培养模式,正成为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创新的核心引擎。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西医结合并不拘泥于给患者喝中药或者针灸,最重要的是让西医接受中医的治疗理念,并将中医理念融入平时的诊疗。”浙大二院中医科主任于慧敏说。于慧敏是该院引进的高端中医人才,有在综合三甲医院西医科室和中医科工作的经历。在她看来,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从理念碰撞到形成思想共识的过程。
对于中西医结合该如何推广这一问题,于慧敏和吕伯东持有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在影响力较大的综合医院推行中西医结合,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
于慧敏表示,综合医院有相对齐全的医疗器械和完善的诊疗体系,老百姓的信任度高,庞大的就诊体量带来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求,使中西医结合的效果更容易凸显,更容易形成规范路径和经验,更能以点带面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有些冠心病患者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依然会有胸闷等症状。我们用自主开发的工具评估后,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是由微循环功能异常引起的,于是为患者进行中药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患者对治疗效果更满意。”蒋峻坦言,过去,由于中医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原因,他对中医的态度比较谨慎。随着中医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完善,治疗效果越来越明确,他对中医的观念在慢慢转变。“中西医结合这个领域的潜力很足,我们要真正把它做好,让更多人信服。”蒋峻说。
得益于浙大二院良好的平台和文化土壤,在满足患者需求和追求更好疗效的目标牵引下,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正在不同科室逐渐被接受。
王建安表示,作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浙大二院要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此,该院统筹全院资源,不断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对中医人才实行院内双聘机制;深化中西医协同医联体战略合作,与浙江省中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中西医融合论坛,进行两院专家互聘;组织“西学中”培训;依托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培养;建立中西医融合病房;组建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团队等。
“在全球医学竞争的赛道上,中西医结合是浙大二院迈向世界一流的战略支点。”王建安表示,医院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让中西医结合成为提升医院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吴风港 杨金伟 通讯员 鲁青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