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承办的“炭质新材料制备理论及应用”分会成功举办。本分会由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葛少辉、日本东北大学教授Rikizo Hatakeyama担任主席,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和石化院重油加工研究所所长王路海担任执行主席,日本工程院院士、早稻田大学Suguru Noda教授,中国石油炼化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宫超应邀出席。韩国忠南大学Young-Seak Lee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吴明铂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宋怀河教授共同主持,来自7个国家150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围绕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交流炭质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探究炭质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会场全景
葛少辉代表组委会及主办单位,向出席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在致辞中指出,当前能源转型与材料迭代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由“硅时代”迈向“碳时代”。碳作为生命基础元素,正以石墨烯、碳纳米管、多孔碳等形态拓展着材料科学的边界,碳基材料在前沿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举足轻重—光伏面板、风电叶轮、锂电负极等功能碳材料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展望未来,跨界融合将加速材料迭代:人工智能赋能材料高通量筛选,量子计算模拟碳原子自组装,“计算+实验”双轮驱动正将新材料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至数月,这一进步离不开全球学者与产业同仁的共同推动。她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迎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大会主席葛少辉主旨发言
大会主席合影
本次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魏飞、天津大学教授杨全红、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庞伟伟、中国石油日本新材料研究院Norio Tomotsu、韩国忠南大学Young-Seak Lee、俄罗斯乌法化学研究所Rida Gallyamova、安徽工业大学教授何孝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李永峰、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宋怀河、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明铂、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宋永一、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琪、江苏赛瑞迈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跃生、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迟海鹏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14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炭质新材料制备及其在能源、化工领域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转化等多方面内容,从关键科学问题出发,提出了炭质新材料制备和应用的关键路径、技术举措、政策建议。
交流互动
当天晚上,分会场举行总结交流,并为表现出色的青年学者颁发最佳报告奖和最佳墙报奖。Rikizo Hatakeyama 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再次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了该院在石油基碳材料领域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作为分会的延申,分会还组织了产业对接座谈,特邀杨全红教授赴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展深入的专题交流。
杨全红教授赴石化院开展技术交流
本次会议汇聚了碳材料领域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在传统石油石化行业面临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炭质新材料制备理论及应用”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依托石油资源的富碳禀赋与碳基材料的功能结构优势,开发碳纤维、石墨烯、多孔碳等高性能材料,既能降低对传统石油产品的依赖,又能推动行业向高端新材料制造领域转型;通过强化产业协作与跨界融合,促进石油化工企业与碳材料研发机构深度联动,合力开发高附加值碳质材料,可进一步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此外,会议搭建起传统领域与新兴产业的对话平台,为石油化工与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跨行业、跨学科协同发展提供了助力,同时呼吁各界共同拥抱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浪潮,为行业转型注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持久的动力。
此次石化院牵头承办“炭质新材料制备理论及应用”分会场,得到了中国化工学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此为契机,石化院碳材料研发团队将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提升研发质量与速度,共同谱写石油基碳材料发展的新篇章。
分会场主席及筹备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