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蓝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卓越领导力的管理人才,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正在创造独特的管理实践。从海尔“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变革,到华为的“灰度管理”理论,这些扎根中国大地的成功实践彰显着中国管理实践背后可深度挖掘的理论价值。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打破西方管理理论的固有迷思,就必须立足本土实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推动自然科学跨越式发展中成效卓著,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潜力仍有待充分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管理实践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如何将民营企业的管理智慧进行系统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管理理论,并实现其示范推广价值,始终是研究人员应致力破解的核心时代命题。为破解这一重大课题,国内一些高校立足研究规律,探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并以此为载体发展了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新时代管理学人才培养全新载体
此前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面临诸如教学科研两张皮、科研范式代际滞后、产教协同供需错配、管理教育价值功利化等问题。十多年前的管理学类教育固守传统理论框架,定量方法缺失,与现代管理场景及国际前沿业态脱节,存在“理论空心化”与“实践边缘化”问题。研究思维依然停滞于旧工业时代理论窠臼,以传统手工业和半自动化工业发展出来的管理理论不适用于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产业模式。学科交叉不足、方法论创新乏力,难以支撑新技术、新业态下的管理实践突破,制约学界引领产业变革的能力。学术研究与业界需求存在鸿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机制薄弱,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两头脱节”。更有甚者,部分管理学教育存在过度追求短期实用主义的问题,严重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要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管理类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公忠坚毅、担当大任”的新时代管理学“健康力量”,引领商业文明向上向善。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在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可以通过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矩阵,打造“教学科研双轨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研究范式、汇聚世界前沿方法、深化产教融合、打通育人链条,进而重塑教育价值导向,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索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健康力量”。
探索新时代管理学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在长期探索管理学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三个突出特点:以“交叉学科+汇聚研究”的方式锻造拔尖创新能力,通过引入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理论工具,打破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学术创造力;以“场景驱动+问题导向”破解人才培养供需的“场景驱动+问题导向”,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双向协同,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坚持价值引领,以中国实践带动中国理论,鼓励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中理解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成为新时代“顶天立地”的管理类拔尖人才。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平台—教学—实践”三维协同机制模式下近二十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四条方法:一是打造“基础研究—交叉融合—产业应用”实验室矩阵,构建“本硕博贯通+教学科研融合”新模式。在2006年首创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后续协同建设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华为共建“智能财务实验室”等校企平台,打造了一个跨越学界业界的平台,并在平台支撑下,实施“兴趣导向—项目驱动—团队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在跨学科团队中实现能力跃升。
二是搭建“平台—项目—师生”三维协同机制,依托全球网络培育拔尖人才,通过与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共建实验室、设立“数智决策与管理”国际暑期学校、优秀学生联合培养、全球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打破传统单线指导模式,构建广域育人网络。
三是构建“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场景驱动”产教协同新范式,与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建立稳定协作机制,推动MBA/EMBA学生与博士生协同研学。通过实地调研与田野实验,使学术问题服务于现实场景,实现“双向互补”的产教融合格局。
四是着力构建“价值引领—学术卓越—责任担当”三全育人生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打造“五好导学团队”、浙江大学“最美研学空间”,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融合中实现知识教育、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这一模式已经逐渐得到来自国内诸多高校的认可,并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建设实验室,以此为载体开展社会科学中的“兵团作战”新模式。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人才呼唤新教育。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曾说:“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载体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敢于打破传统边界、深化育人机制改革,真正培养出能够回应时代呼唤、引领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未来,应持续深化制度保障、资源配置与标准建设,推动实验室从“教学+科研”场所,转化为“理论+话语+实践”共生的新型学术共同体,以实验室为载体探索构建“学术社群”,为中国管理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贡献新范式。
end
汪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神经管理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陈发动,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黎明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