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9年7月27日,一张特殊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悄然问世,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张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印刷品诞生。而这背后的核心人物,正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科学家王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铅与火”的时代,王选成功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尚无成熟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引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光与电”的伟大跨越。
目睹铅印之困,矢志破局创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国家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彼时,年轻的王选正就读于北京大学,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专业选择。“计算数学”作为北大刚刚设立的新兴学科,在当时并不被多数人看好:应用性强,涉及大量看似重复、缺乏创造性的技术工作,似乎难以成就“高深学问”,许多同学因此对它望而却步。然而,王选则认为:“个人的价值实现必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正是基于这种朴素而伟大的家国情怀,他毅然投身于这个“冷门”领域,开始了计算数学的探索,这也为他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奠定了第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参与了“北大一号机”的设计改进工作,这是王选(右一)与计算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但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复杂的汉字处理,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中国的印刷出版行业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不仅捡字排版繁琐辛苦、熔铅铸字铅熏火燎、书刊出版效率低下,更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出版速度和多样化的需求。
王选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行业的困境,他将目光投向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对此他提出技术方案,并在1976年成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从0到1的跨越
王选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让计算机容纳庞大的汉字字形。相较于西文,汉字系统因字数繁多、字形复杂而面临巨大挑战,使其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处理与输出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外科学家虽尝试多种方法,却未能彻底解决。
汉字有着十余种字体、二十余种字号,若全用数字点阵存储,信息量高达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字节(数千兆)。而当时我国国产的DJS130计算机存储量不足7兆,要存下如此海量信息,几乎不可能。对此,王选另辟蹊径,发明了“轮廓加参数”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用折线(后发展为曲线)勾勒不规则笔画,用参数描述规则笔画特征,并仅存一套字模,通过缩放生成不同字号且保持不变形。这项技术将数千亿字节压缩至几兆,使新中国首次将印刷体汉字存入计算机。随后,他设计专用超大规模芯片,软硬件结合,以710字/秒的速度高速、高保真地还原压缩信息,成功从计算机输出汉字,并实现了丰富的字形变化。
成功输入汉字后,因为缺乏合适的显示器,团队只能借助宽行打印机输出压缩后的字形数据,逐个核对。他们在坐标纸上细致描摹字形,以此判断输出错误是源于字模制作还是生成器问题,每种字体百余字模均需王选和团队逐一检查修改。
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终于在1979年7月27日,利用原理性样机成功排印出了第一份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
我国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首张报纸样张,1979年7月1日开始试排,7月27日正式输出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此后,他们持续优化技术,使得Ⅱ型系统能够在新华社正常运行;接着,他们又研发出能够排印大报和日报的Ⅲ型系统,并在《经济日报》进行了实际生产测试;最终,系统进一步升级为了Ⅳ型系统。1988年底,Ⅳ型系统开始在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凭借优良性能、稳定性和低廉价格迅速普及。到1993年,这一技术不仅彻底结束了我国印刷行业“铅与火”的时代,将外国公司逐出市场,更牢牢掌握了中国在核心出版印刷技术上的主动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选、陈堃銶夫妇查看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胶片
来源 | 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
引领产业变革,传承文化根脉
王选的成就并未止步于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突破,他还积极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不仅将激光照排系统推广到报社、出版社,极大地提高了排版效率,降低了成本,还进一步研发了彩色出版系统、报业数字一体化管理系统,让整个出版流程更加高效、便捷,报纸书刊从黑白世界变得五彩纷呈,引发了业界“告别纸和笔”的技术革新,掀起了海内外报刊领域的“彩色革命”。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王选的目光又投向了更新的领域。1999年,他主持研制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成功应用于《新快报》的生产,这标志着中国印刷行业正式迈入了“告别照排软片”的新阶段,进一步提升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王选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洞察。他支持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研发成功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电子书网络出版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数字报刊出版系统等一系列产品,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中,基于该技术打造的“中华数字书苑”,汇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图书、报纸、年鉴、工具书、图片等珍贵数字资源,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机构,将中华文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王选不仅以卓越的科技成就颠覆了出版印刷行业的旧貌,更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当下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王选先生辞世,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捷阅读、丰富的数字内容,无不浸润着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光电洗礼。
审核专家: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
参考文献:
[1]王选:“当代毕昇”与文化自信[J].民主与科学,2022(5).
[2]王选: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R].北京大学的演讲报告,1998-10.
[3]王选院士的三个选择[N].科普时报,2024-10-18.
[4]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6.
[5]当代毕昇 汉字作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2-27(5).
《告别铅与火——王选生平事迹展专题展》正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