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便民服务和医共体建设,努力提升专科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县级医院特色发展之路。
学科建设:构建分层发展新格局
西昌市人民医院以多学科、中心化建设为抓手,精准、微创、介入为技术支撑,实现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医院已建成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等11个获得国家级认证的中心,并大力推进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共享等十五大中心建设。
医院聚焦专科能力提升,通过分层培育重点专科,推进多学科协作与中心化建设,形成覆盖省、州、县三级的重点专科集群。其中,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普通外科)、四川省州级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与凉山州县级重点专科(骨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产科、普通外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协同发力,同时培育省级特色专科(新生儿保健),实现不同层级专科精准定位、梯次发展。
医生手术中
医院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基层专项)1人、“天府峨眉计划”入选1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基层专项)2人、四川省基层卫生拔尖人才1人、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基层卫生拔尖人才1人、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凉山州“菁英计划”凉山名医3人、第一届“西昌市杰出人才”1人、西昌市“菁英计划”西昌名医4人,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
便民服务:智慧与温度并行
西昌市人民医院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摆在首要位置,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等“四项行动”为抓手,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舒适的医疗服务。
医院针对七类重点人群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重点人群开通“慢性病认定绿色通道”,为辖区内581名重点人群完成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认定;上线“医保移动支付”就医新模式,提供“医保周末节假日不打烊”窗口服务,患者当日结算率从43%提升至77%;推行“一张纸”缴费凭证;在全市率先实行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
门诊导医服务
医院全年共推出8项改善就医体验的便民惠民举措,以精准的小切口破解患者就医的大难题,彰显医院人文关怀的深厚底蕴。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让专业护理入户到家;开设护理门诊(如静脉治疗门诊、伤口造口门诊),提供专业指导;在病区设置便民服务箱,提供指甲刀、一次性剃须刀、针线盒、老花镜、口罩、雨伞等,方便患者及家属使用;24小时提供热水,在病区配置微波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在护士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提供疾病预防、用药指导等相关知识;拍摄彝汉双语科普视频,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手册;开设家长课堂、孕妇学校,为家庭提供母婴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专科医患微信群,提供预约诊疗、专科宣教、疾病指导等。
医共体建设:西昌模式的实践启示
“自2018年2月西昌市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西昌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历经‘1+10’模式探索、‘1+8+17’分层次区域化相结合模式,到当前筹备的‘4+25’模式改革,七载耕耘形成了具有西昌特色的改革路径。”西昌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华松说。
西昌市委、市政府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年度重点改革事项,建立“三个一”推进机制,即一套专班统筹,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2025年已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资源配置、财政投入等重大事项;一份清单明责,制定医共体建设任务清单,明确卫生健康、财政、人社等部门具体职责;一揽子政策保障,配套医共体人事管理、财政支持等保障性政策。
医院利用5G平台上转患者
西昌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构建“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特别是远程心电诊断服务,2018年至今提供免费诊断服务15万余例次,基层检查项目、服务能力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上转患者优先安排住院,下转患者由家庭医生团队接续服务;指导基层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同时制定医共体成员单位考核细则、下沉人员考核细则等;制定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规范,开展能力大练兵系列培训;总院派遣疾控专家入驻医共体公共卫生中心参与管理,开展医共体成员单位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培训;建设防筛诊治管体系,总院下沉专家参与慢病管理等实现了机制、人员、管理、服务“四融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马佳
审核:李天舒 李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