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岂能把医美作为“高考奖励”
唐传艳(医生)
高考后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些高中毕业生做医美手术并非自主选择,而是家长将其作为对孩子的“高考奖励”;部分家长不仅主动为孩子预约手术,而且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将做医美手术包装成迈向社会的必备投资。这种现象是“颜值即竞争力”的观念在作祟,也反映了家长在面对孩子医美问题时的失守。
一些看似完美的医美项目暗藏多重健康风险。比如,注射类、光电类治疗虽然被称为“轻医美”,但血管栓塞导致失明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线雕技术引发的神经损伤更可能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此外,有些青少年的皮肤弹性与代谢能力尚未稳定,过早进行填充注射容易引发后续修复难题。医美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其风险不因“微创”而消失,较大美容整形项目对青少年的风险往往更大。
另外,把医美作为“高考奖励”,还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青少年本应通过知识积累与人格完善来建立自信,若过早依赖医疗手段改造容貌,容易形成“身体可以随意修改”等错误认知,甚至诱发攀比等心理。这种错误导向可能催生“外貌至上”等畸形认知,在青少年心理层面造成不良影响。
多举措给“医美热”降降温
丁家发(职员)
当下,各地不少医院皮肤科、整形美容门诊里,多了很多高中毕业生的身影。社交平台上,关于“高中毕业生如何微整形”的话题引发关注。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执业医师对就医者实施治疗前,必须向就医者本人或亲属书面告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医疗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的签字同意。然而,在暴利的诱惑下,非法医美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场所隐蔽、流动性大等特点,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由于正规机构的医美整形手术费用较高,一些家长贪图便宜或心存侥幸,便带着孩子在一些生活美容机构接受激光美容等医疗美容服务,进一步增大了医美整形的风险。
针对高考后“医美热”现象,有必要采取多种举措降温。其一,家长要引导高中毕业生理性看待自己的容貌,除非有先天性缺陷等原因,否则不轻易支持孩子进行医美整形。其二,明确整形机构的法律责任,对于违法违规给高中毕业生整形的行为,依法严厉处罚。其三,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和无资质的黑医美整形机构,防止其游离于监管之外危害孩子健康。
多方合力重塑健康审美生态
舒爱民(公职人员)
在高考后“医美热”看似光鲜的潮流背后,潜藏着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威胁,也折射出部分人审美价值观的扭曲。面对这一现象,应当认识到,与其盲目追求外貌的“完美”,不如引导青少年在人生新起点上提升内在素质。
这场热潮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审美价值观的异化。当社会将“美”简化为可交易的工具,青少年便容易将自我价值与外貌绑定,产生容貌焦虑。真正的美应是心灵与个性的绽放,而非流水线上的“网红脸”。
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多方合力重塑健康的审美生态。家长应摒弃“外貌投资”的功利思维,引导孩子形成关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正确认知。学校与教育机构应加强美育,让学生理解多元审美的价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高考后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莘莘学子而言,与其通过医美手术追求所谓的“惊艳亮相”,不如在大学的广阔天地中开阔视野、锤炼能力。当他们学会接纳自我、提升素质,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将远比外在修饰更持久、更闪耀。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