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唐珂:扎实推进文艺赋美乡村 持续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2 20:03:18   浏览次数:1  发布人:e03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扎实推进文艺赋美乡村持续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当前,文化艺术与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一样,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各地结合实际,将文艺引入乡村,以文艺赋美乡村,为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激发出新活力新动能,为


    扎实推进文艺赋美乡村

    持续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唐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当前,文化艺术与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一样,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各地结合实际,将文艺引入乡村,以文艺赋美乡村,为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激发出新活力新动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了新机制新路径。


    5月12日,全国“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重庆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

    一、充分认识文艺赋美乡村的重大意义

    文艺是沟通心灵的语言,是精神境界的表达,更是对美的不懈追求。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乡风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任务,亿万农民群众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征途上追求美、发现美、塑造美、传播美、弘扬美,多彩的过程必定成为文艺创新的源头活水。文艺与乡村在发展方向上高度契合、深度融合,文艺赋美乡村空间十分广阔,内涵十分丰富,意义十分重大。

    (一)文艺赋美乡村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持续推进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造就了万千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千万工程”尤为注重文化保护传承,打造文化新空间新场景,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乡村美丽经济。202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2024年,浙江省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100名省级特派员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等领域。安徽、重庆、江西等省市将文艺赋美乡村纳入当地“千万工程”重点内容,出台激励措施,引导各类文艺人才结对帮扶,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二)文艺赋美乡村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有力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加,文艺表演团体2万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万多家,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9万亿元,发展势头强劲。但也要看到,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高水平文艺人才聚集主要在城市。乡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长期面临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机制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城市相比短板明显。引导文艺人才和志愿工作者扎根农村基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交融,乡村也将为文艺发展赋予创新动力和鲜活素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3月21日,“爱中华 爱家乡”2025中国农民诗会在安徽池州杏花村举办乡村文化志愿活动。

    (三)文艺赋美乡村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农村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不断延伸,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快速改善的同时,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进入塑形铸魂整体推进、瞄准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必然要求文化供给既要“量足”、还得“质优”,应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特殊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精气神昂扬,从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文艺赋美乡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就越能发挥积极作用。文艺与乡村深度融合形成的乡村美学,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够激活乡村肌理中蕴含的文明元素,唤醒乡村历史文化、技艺、礼俗等各类沉睡资源。实施好乡村记忆工程即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既能培育文明乡风,培养造就大批乡土人才,又可以支持乡村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和市民,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有效转换。各地实践表明,文艺作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新质生产力,带动带活了乡村文化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性成果。

    二、切实担负文艺赋美乡村的时代使命

    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从仰韶彩陶的鱼纹、蛙纹到红山遗址的玉猪龙、玉鸮,到良渚文化的飞鸟载日、玉琮神徽,到古蜀文化的三星堆青铜树、金沙太阳神鸟,再到汉画像石、敦煌壁画描绘的弋射图、耕作图,以及历朝历代留传下来的耕织图、丰收图,这些文艺创作贯穿了中华上万年的农耕史、文化史,无不生动体现了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长期领先世界。上世纪初,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困境,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深入乡村开展农民教育,注重以文艺形式开民心、启民智,动员农民广泛参与民族救亡运动,奏响了农村现代化的序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如大量知识分子下乡参与扫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优秀文艺工作者下乡采风与农民群众一道进行创作,推出了大量照亮时代、脍炙人口的乡村题材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赋美乡村面临着新任务新使命。


    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开哨。

    一是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把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用文艺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动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道德素养和文明乡风提升。

    二是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广博厚重、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要发挥文艺特色专长,梳理村落格局、乡风民俗、手工绝活、民间技艺、民族服饰等乡村文化资源,保持乡土气息、融入现代审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农耕文化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传统农耕文化在活化利用中绽放新的魅力光彩。

    三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文艺能够滋养人心、教化人心、德润人心,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是乡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必要内容。要结合当地文艺资源和特色特点,注重吸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地制宜策划推动村歌、村舞、村画、村秀等各类“村字号”活动,为农民群众展现才华和风采搭建平台,增强乡村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培育乡土人才队伍。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群众。文艺工作者进入乡村,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通过师徒传艺、联合创作、共建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发现和培养土生土长的文化能人,让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充分融合,特别要吸引青年人回到乡村,造就一支扎根乡土、热爱乡村、规模宏大的乡土文化能人队伍。

    五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增强农产品包装、设计、营销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附加值。依托优美环境、青山绿水、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等乡村独特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地域特色乡村文化IP,策划培育实景演出,特色品牌、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等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六是提炼乡村文艺精品。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奋斗历程、彰显时代进步。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需要乡村文艺精品来记录和传播。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乡村生产生活一线,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展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奉献乡村全面振兴的壮志豪情,努力推出反映新时代农村发展成就、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七是拓展乡村多种功能。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越来越成为养生养老、创意创业、生活生息的新空间。文艺介入要提升乡村审美品位、乡愁韵味,使其更加宜居宜业;文艺工作者入乡也要开辟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新渠道,吸引各方到乡村办音乐会、写生创作、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等,增添乡村人气活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11月21日至25日,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北京举办,百余名乡土文化能人、乡村工匠以及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进行展演展示。

    三、科学把握文艺赋美乡村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源泉。文艺赋美乡村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决不能运动式一拥而上、过度追求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文艺对乡村不是单向的帮扶,更不是脱离乡村实际天马行空的创作实验,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文艺创新规律,处理好多个维度关系,才能实现文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有效发挥出文艺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是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融会贯通。乡村的发展需要现代文艺理念、现代审美表达、现代技术手段等引入对接,但前提是守护好乡村本土的、传统的文化根脉。既不能简单复古、将传统文化“博物馆化”与“标本化”,也不能完全用外来审美和模式直接取代。应深入挖掘、深刻理解乡村传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建筑民居中蕴含的智慧和精髓,结合当代生活需求、审美趋势和技术条件,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功能用途和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是外部力量与本土资源交流互鉴。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设计师、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等外部力量入乡,既要发挥文艺特长收徒授艺,带着农民一起进行文艺实践,也要有拜农民为师的谦逊态度,饱含“三农”情怀,学习乡土智慧,尊重农民意愿和实际需要。在不少文艺赋美乡村实践案例中,文艺工作者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家长里短中找到艺术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文艺工作者学会了像农民一样关心村庄,农民学会了用文艺工作者的思维审视乡村。文艺实践兼顾艺术创意,又回应群众需求和利益关切,实现多方共赢。

    三是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文艺工作者入乡参与乡村振兴,要坚持公益原则,符合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的要求,更要受到乡村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乡风民俗的约束,自觉接受当地政府、村党组织的管理,不能假借艺术之名搞大拆大建、资本运作,甚至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损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有市场思维,通过艺术打开乡村与市场联结的通道,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入乡村,培育商机和新的增长点,以文艺为媒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是内在驱动与文化帮扶同向发力。文艺工作者入乡要带着对乡愁乡情、艺术理想和文化自觉而来,只有这样才能秉承“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把根深扎下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所在村庄和文艺工作者所在单位也要加强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统筹协调,畅通文艺入乡的渠道,做好资源对接,支持高校、院团、文化企业组建服务平台,完善支持、管理制度,做到师出有名、行为有据。加强全域谋划布局,结合地域资源优势明确村庄差异化发展定位,整合各方面资金打造精品项目。文艺工作者所属组织、相关协会也应关心支持文化帮扶事业,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文艺赋美乡村”的火红实践在乡村大地已经蓬勃兴起,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未来还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健全文艺赋美乡村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强化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支持推动、服务指导、规范管理同步迈进、同题共答。要善于协调解决其中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大力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打造一批文化村、艺术村、专业村、网红村。要及时总结各地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擦亮“大地流彩”乡村文化建设品牌,适时举办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进行交流推介推广,持续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e03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