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以民族团结进步立法研究赋能共同体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04 08:29:57   浏览次数:1  发布人:a983****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一环。要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宪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一环。要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最可依靠的根本法规范基础。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规范,《宪法》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等,构筑了最坚实的法律后盾与保障。继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中华民族”纳入党章之后,2018年我国《宪法》新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首次被载入宪法。此举从根本法的高度,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宪法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法》构建了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的法律框架,为民族自治地方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自治权提供了依据,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和谐,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6月2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召小学老师在班会上为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相关知识。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具体规定了不同领域涉及民族事务的重要原则与处理制度;《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明确了针对破坏民族团结行为的惩治措施。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也是重要立法目标。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石,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脉,包括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涉及民族事务的规定,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专门立法工作,以更为完善的法治体系,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平等互助、紧密团结和共享繁荣,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的现实需要,对于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为让群众少跑腿,法院工作人员骑马下乡入村,把法庭“搬”到牧民的帐篷前,实行就地立案、就地审理的方式,方便群众诉讼。图为2021年12月20日,玛多县人民法院的“马背法庭”成员在下乡途中。 新华社记者 柳泽兴/摄

    有利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有助于进一步健全我国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指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在全国得到统一、有效执行,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有助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民族工作新形势,进一步规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紧扣“铸牢”主线,做好法律制定实施各环节工作

    做好立法调研与精细化论证工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民族地区,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把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民族文化特色及各族群众的具体需求和利益关切。构建多渠道的意见征集平台,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及各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立法内容既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又贴合民族地区实际,实现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监督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审查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客观评价法律实施效果。同时,加大对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不仅要提升其法律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强化其对民族政策的把握,以及对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几对关系的正确把握,确保执法过程既严格依法,又充分考虑民族情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此外,应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对违规违法执法行为严肃追责,提升执法公信力。


    ▲2024年12月3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干警在玉屏县第二小学给学生普及宪法知识。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推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法律具有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广泛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和说明工作,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海宁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983****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