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中国天眼”背后的技术突围与科学突破 | 姜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7 08:24:15   浏览次数:4  发布人:314b****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17年8月27日,“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第一次实现了对特定天体的稳定追踪观测,清晰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射电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个望远镜的“睁眼”,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飞跃。如今担任着“中国天眼”总工程师的姜鹏,多年来投身于“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与运行工作中,将一个曾经看似天马行空的宏伟设想,一步步变成了屹立于贵州群山之中、令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

    编者按

    2017年8月27日,“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第一次实现了对特定天体的稳定追踪观测,清晰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射电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个望远镜的“睁眼”,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一次飞跃。

    如今担任着“中国天眼”总工程师的姜鹏,多年来投身于“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与运行工作中,将一个曾经看似天马行空的宏伟设想,一步步变成了屹立于贵州群山之中、令世界瞩目的国之重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自主研发破解“卡脖子”难题

    2009年,31岁的姜鹏博士毕业,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加入了南仁东先生带领的“中国天眼”建设团队。在建设初期,姜鹏和同事们经常要到人迹罕至的贵州大山深处开展工作。那里没有宽敞明亮的科研工作室,而且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只能饮用地表水,居住在没有空调、阴冷潮湿的狭窄板房里。除了要克服这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们还面临着世界级科研难题。

    2011年“中国天眼”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期5年半,共2011天。对于这个体量巨大的工程而言,时间显得尤为紧迫。姜鹏发现,许多技术挑战比最初设想的要严峻得多。其中,最为棘手的便是索网的制造与安装。

    这张巨大的“天网”由6670根高强度钢索精心编织而成。根据观测需求,需要在球面和抛物面之间灵活变形,从而将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射电信号高效地反射并聚焦到接收器上。钢索上安装着反射面板,这些面板需要能够频繁地调整角度,不断承受拉伸应力,同时,整套系统还必须保证至少30年的使用寿命。这对钢索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考验。

    起初,团队尝试从市面上采购了10根钢索,然而,在关键的疲劳试验环节,所有送检的钢索都未能通过测试,全部宣告失败。

    “索网的精度要求在5毫米以内,”姜鹏后来回忆道,“5毫米的精度,在室内小范围制作,这并不算难事。但是,要在野外这种动辄几百米的巨大尺度上,保持5毫米以内的精度,难度就完全不同了。”这其中的挑战,不仅在于材料本身,更在于施工工艺和环境控制。

    面对困境,姜鹏不分昼夜地深入研究钢索的材质特性,经过反复论证,他提出必须采用一种全新的、性能远超现有标准的钢索:其强度需要达到500兆帕,并且能够承受高达200万次的弯曲。这意味着,他们只能选择自力更生,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与挫折,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超高耐疲劳性能的新型钢索,这种“中国创造”的钢索,成功支撑起了“中国天眼”望远镜那如同“视网膜”般的球形反射面,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难题。


    2022年8月25日,姜鹏在“中国天眼”的总控室内工作(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来源 | 新华社

    此外,团队还在“中国天眼”上研发并使用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柔性索驱动馈源定位系统。该系统利用6根钢索和内部并联机器人,将重达30吨的馈源舱在140米高空、206米范围内,精准控制在10毫米以内。这使得“中国天眼”的灵敏度比德国100米望远镜提高约10倍,能捕捉极其微弱的宇宙信号,极大增强了探索脉冲星、黑洞等未知领域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项高精度技术后来也被应用于其他重大工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天眼”夜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来源 | 新华社

    首批新脉冲星的发现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它不仅在规模上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更在核心技术上领先世界,其灵敏度达到了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2.25倍。

    2017年10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天眼”取得的首批成果对外公布,已发现6颗脉冲星。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自己独立研制的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星。经过长达4年的精心调试周期,2020年1月,“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运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天眼”接收脉冲星信号示意图

    来源 | 新华社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中国天眼”的科研成果是望远镜直接观测“得来”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望远镜最初传回的只是一堆原始数据,只有经过团队极其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才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发现。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存在,“中国天眼”的建设完成并非终点,其持续、稳定地运行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天眼”每年的观测时间稳定在5300小时左右,几乎做到了“全年无休”。要实现这一高效率的运行,保证望远镜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背后需要大量细致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多年来,在姜鹏组织、带领下,团队人员24小时现场值守,并深入研判贵州野外复杂多变的气候,尽量规避天气因素对观测造成的影响,为“中国天眼”做好最有力的技术保障。

    当“中国天眼”团队在贵州的大窝凼里依然安静而忙碌地工作时,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利用“中国天眼”新提供的数据,不断刷新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据统计,“中国天眼”自开工建设到完工、并投入科学运行的十余年间,已经帮助科学家们发表了超过300篇学术论文,发现了146颗脉冲星优质候选体,其中已经确认的有102颗。这些数字,仅仅是“中国天眼”未来辉煌成就的一个开端。

    如今,“中国天眼”已经不仅仅是一台望远镜,它更化作全球连接星际银河的重要桥梁。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它正以自己的方式,向宇宙深处发出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姜鹏:扎根深山之内,探索光年之外[OL].光明网,2023-05-31.

    [2]一场踏过平庸的“长征”——“中国天眼”诞生之路 中国科学报[N].中国科学报,2024-06-05.

    [3]“中国天眼”,捕捉宇宙的“呢喃”[N].科普时报,2024-02-22.

    [4]“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天眼从“最大”到“最灵敏”[N].新华社,2024-09-25.

    [5]姜鹏:用心守护“中国天眼”[N].科技日报,2024-09-3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314b****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