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速企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烽火淬炼初心 法槌续燃荣光——从陈庄战斗到陈庄法庭的八十年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7 15:56:46   浏览次数:5  发布人:a7c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秋阳穿过太行山的层林,落在河北省灵寿县人民法院陈庄人民法庭的牌匾上,金辉里藏着两段相隔八十年的故事。一段刻在1939年的烽火里:八路军将士在这里打响“模范歼灭战”,用刺刀与热血守护家园;一段写在今日的卷宗中:法官们握着电子笔,隔着千里屏幕为群众化解纠纷。从枪林弹雨到法槌轻落,陈庄的山山水水记得,这里的守护从未改变。烽火中的坚守:从战场到“炕头法庭”1939年9月,陈庄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日军独立混

    秋阳穿过太行山的层林,落在河北省灵寿县人民法院陈庄人民法庭的牌匾上,金辉里藏着两段相隔八十年的故事。一段刻在1939年的烽火里:八路军将士在这里打响“模范歼灭战”,用刺刀与热血守护家园;一段写在今日的卷宗中:法官们握着电子笔,隔着千里屏幕为群众化解纠纷。从枪林弹雨到法槌轻落,陈庄的山山水水记得,这里的守护从未改变。

    烽火中的坚守:从战场到“炕头法庭”

    1939年9月,陈庄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少将旅团长水原义重率部孤军深入,妄图占领这座太行山东麓的重镇。彼时,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率部星夜赴敌,与晋察冀边区聂荣臻部互相配合,军民携手展开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歼灭战。激战六天五夜,八路军以伤亡584人的代价,歼敌1380余人,创下抗战时期华北战场一次性歼敌最多的纪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庄战斗的胜利,靠的是军民一条心。”陈庄歼灭战陈列馆的讲解员指着战地照片说,当时百姓送粮、抬担架,连孩童都帮着放哨,“这种‘一切为了群众’的信念,战后很快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肌理。”

    五年后的1944年,太行深处的煤油灯下,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王斐然正在一份离婚判决书上落笔。双方因不服阜平县司法处一审判决,到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口头提起上诉。办案法官翻山越岭跑了几个村,前往原被告所属的区公所了解情况,跟老乡们开了多次“听证会”,最终在被告所在的村里进行了座谈。既听了村民们说“为孩子不应离” 的传统顾虑,又听了一些青年说的“感情破裂就应该离”的观点。最终判决不仅准予离婚,还明确“未离婚前男方须供女方生计”——这纸浸着油墨香的文书,成了边区《婚姻条例》“婚姻自由”原则最生动的注脚。


    “那时的法庭没有固定屋舍,树底下、碾盘旁都是审判席。” 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法官助理许玉洁捧着泛黄的卷宗说,“边区法官背着公文包走村串户,遇着日军‘扫荡’就把案卷藏进山洞。他们在战火里守护的不只是法律条文,更是老百姓过日子的盼头。”

    山村里的传承:从“跑腿办案”到“云端解纷”

    陈庄法庭庭长办公室里,有一张辖区示意图,显得熠熠生辉,近看不难发现,52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标着93个自然村的名字。


    “当年战士们守护的每一寸土地,现在都是我们的‘责任田’。”法庭庭长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说。今年春天,云南的高某某要和陈庄的王某某离婚,两人分居十余年,一个在南方打工,一个因腿疾困在市区,连见面都难。“本想线上调解,可王大爷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庭长回忆,于是,他们赶紧联系老人的邻居,电话里手把手教操作:“点这个图标,对,看见法官头像了吗?”几天后,隔着千里屏幕,双方在电子调解笔录上签字时,王大爷抹了把脸:“原以为这么远的事难办,没想到法官比亲人还上心。”

    这样的“跨越”,在陈庄法庭不算新鲜。老支书李树强现在是特邀调解员,他的调解记录本里记着去年的一桩事:一对夫妻为柴米油盐吵红了脸,女方哭着要离婚。李树强搬来当年边区法官的法子,叫上双方亲戚长辈在村委会开“评理会”:“你们双方结婚这么多年了,两个孩子现在也都处在中考和高考的关键时期,日子过得也算红火,夫妻哪有隔夜的仇?”三句话不离乡情,五句话带着法理,最后男方红着眼道歉,女方抹着泪笑了。

    “陈庄战斗时,老乡给八路军送热汤;现在我们去村里办案,大妈总会塞来煮玉米。”法官何成江说,每次走村串户,看着田埂上扛着锄头的乡亲,就想起史料里“军民共饮一瓢水” 的记载,“当年战士保卫群众的安宁,现在我们就得守护群众的顺心。”

    八十年的答案:从胜利丰碑到司法之光

    抗战胜利80年了,可陈庄人从没忘过为啥而战,灵寿县人民法院院长说,从当年的“炕头法庭” 到现在的“线上法庭”,变的是办案方式,不变的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根。就像陈庄战斗中,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防线;今天的法官们,正用一次次调解、一份份判决,为群众撑起法治的晴空。


    夕阳西下,陈庄法庭的灯光亮了。书记员整理着当天的案卷,桌边的书籍的封面上写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不仅是陈庄法庭的准则,更是河北法院系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在河北高院的引领下,陈庄法庭的坚守早已融入全省司法为民的脉络。从推动“三源共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到以党建赋能让 “枫桥式法庭” 扎根乡土;从用科技搭建“云端解纷”桥梁,到让司法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燕赵大地上,无数像陈庄法庭这样的基层法庭,正延续着边区法官“炕头办案”的初心。承德的“一村一法官”、雄安的“船上法庭”、秦皇岛的“乡情调解室”……这些扎根大地的司法实践,与陈庄法庭的灯光交相辉映,共同织就河北法院守护民生的网络。

    窗外,太行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沉静如碑。八十年前,这里的胜利照亮了抗战的前路;八十年后,这里的司法之光已汇入燕赵法治的星河。书记员整理完案卷,灯光穿透暮色,与远处山巅的星辉相融。这束光,曾穿透1939年的硝烟,照亮山洞里藏着的卷宗;如今,它正顺着河北法院“司法为民”的脉络,温暖着每一个寻常日子。

    来源:河北高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7c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su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