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轻扬,又是一年毕业季。
毕业证书,是学业的终点,更是科学人生远征的起点。从这一纸证书出发,他们走向荒漠戈壁、深山实验室、国际学术前沿,将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地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融汇进人类文明的星河。
猜猜看,这些泛黄的纸页背后,藏着哪些科学巨匠的青葱岁月?又藏着多少以知识作帆,驶向星辰大海的故事?
PART.01
地理学家周光倬1923年在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的毕业证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4年,周光倬勇闯滇缅秘境,冒险深入失地,为中缅边界划定做出重大贡献。
PART.02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1937年在国立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吴征镒是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植物学研究七十余载,一生都在践行着“尽名草木之所出”,为中国植物学发展、植物保护与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PART.03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1939年在国立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谁为中国电磁技术劈开前路?林为干院士用一生作答。作为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奠基人,他曾解开电磁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
PART.04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金属物理学家张兴钤1942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现武汉大学)的毕业证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位破译金属变形密码的科学家,正是中国材料科学与核工业的“幕后英雄”张兴钤。他曾系统揭示纯铝及二元单相合金蠕变形变与断裂机制,同时投身国家核武器研制,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功绩卓著。
PART.05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冶金物理化学家、有色冶金专家徐采栋1943年在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的毕业证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徐采栋多年深耕有色金属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PART.06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地质学家沈其韩1946年在国立重庆大学(现重庆大学)的毕业证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谁能读懂地球这本厚重的“无字天书”?沈其韩就是那位孜孜不倦的“解读者”!他深耕早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岩石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投身铁铜详勘事业,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及1∶3000000地质图编制,为地质学科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PART.07
半导体与信息科学专家王守觉1949年在同济大学的毕业证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王守觉致力于半导体神经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首创“神经网络计算机”,获评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是我国半导体器件奠基人之一。
科学探索的征程永无止境
镌刻在毕业证上的求知初心与报国热忱
始终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下期 我们将继续展开
更多学界先驱的青春印记
一同回望那份历久弥新的赤子情怀
你是否回忆起哪些珍贵的校园记忆呢?
快来评论区晒出你的毕业证
留下你的故事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